“香港社工”落户社区“多元需求”将被满足
    
  今年是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0周年,谢倩切身感受到,社工这个职业正在越来越被大众接受。“就在2003年,还会有人问我‘你是干什么的’,不放心地让我出示工作证。”谢倩今年年初来到浦东社工协会,并担任项目开发部督导,马上就接到金杨社区耗资10万元购买的专业社工服务“生意”,“这说明社区承认社工的专业服务。”这位毕业自香港大学社会学系、外号“香港社工”的女硕士自此率领团队入驻社区。  
    
个性化资源整合者
    
  “我们是拿钱的雷锋,把帮助别人作为自己的职业。”“香港社工”谢倩向记者形象地解释“社工定义”,在她看来,早几年大多数居民还会将社工误认为是街道、居委会“派来的”,但现在越来越多人知道社工并非社区工作者,而是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工作方法的“技术人员”。
    
  谢倩的社工团队在社区中相当于一个资源整合者,一边直接服务居民,一边调动手头的其他专业组织给予受助者个性化的服务。
    
  “上周,我们就把金杨社区阳光之家的孩子带到一个创意活动中,大家一起用碎布制作大象玩具。”谢倩介绍说,这个创业活动的组织者在此类活动中比自己更为专业,活动旨在构建一个“公平贸易”平台,参与者来自社会各个层面,有白领青年,也有弱势群体,目的是吸引对手工艺感兴趣的各类人群参与,在制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创造交流机会,达到社会沟通融合。“社区居民需求是多样化的,因为居民年龄、背景等不尽相同,这就得借助多元化专业组织的力量,我们社工在其中起到整合作用。”
    
  
    
找回社区归属感
    
  社工的专业服务又能给社区带来什么?“社工的服务对象并不仅局限于弱势群体,各种社区需求也有待于我们去满足。例如重建社区的社会关系,帮助居民找回对于社区的亲密感和归属感。”
    
  谢倩曾经通过建立暑托班拉近了邻居的关系,“第一步是开设暑托班课程,紧接着就办起家长沙龙,家庭互助由此形成,再组织像广场‘K歌’这类活动,效果非常好,人气足,社区凝聚起来了。”谢倩认为,这个方法可以推广,根据每个社区不同特点,设计居民感兴趣的活动,社工则会通过专业沟通技巧、心理学知识等始终推波助澜。
    
  “不但给予服务,我们还要发掘政策还未关注到的居民需求。”去年,谢倩在了解社区无障碍设施情况时,得到一个意外结果,“老人们对室外无障碍设施并没什么要求,但普遍希望卫生间内可装上扶手。这让相关部门有所启发。”
    
  
    
服务尚未系统化
    
  香港对社工认知程度非常高,那里也是谢倩的求学所在,她介绍说,香港社工服务系统完善。例如看病时,医院的医务社工不但告诉患者如何申请诊疗费补助,还引导患者正视疾病,一旦患者出院,医务社工马上联系到患者所在社区的社工,保证患者总能找到可以求助的人,和服务持续性。此外,给予社会组织资金支持的社会福利署具备可靠的监管体系,对组织的构架、服务质量等不断评估。
    
  “我们的社工服务已经逐渐多元化,有专门针对老人、妇女、青少年等群体的,各种促进社工人才队伍政策不断出台。但距离香港社工分类繁多、网络化操作还有一定距离。但相信随着重视程度不断提高,我们也将实现同样的社工服务体系。”谢倩说。 记者马欣然

来源:新民晚报




万格社工服务社 版权所有 Copyright © 2008-2011  ICP备案号:粤ICP备09222089号
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凯旋新世界清风街21号1楼 电话:020-38740730 38259318  E-mail:info@10000ge.org